蚯蚓的生長可通過不斷使體節(jié)增加或增大體節(jié)方式進行。蚯蚓的一生需經歷生長發(fā)育和繁殖過程。其生殖方式有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種。在有性生殖過程中,大多數蚯蚓行異體體外受精,也有少數種類的蚯蚓行體內受精,也能不經受精行孤雌生殖。
1 .生長規(guī)律 蚯蚓的受精卵或行孤雌生殖的未受精卵排人蚓繭,進行發(fā)育。蚯蚓的卵多為圓球形,橢圓形或梨形。一般水棲蚯蚓的卵較大,其內含有大量卵黃。蚯蚓的蚓繭在胚胎發(fā)育中具有極重要的作用。
紙蚓的胚胎發(fā)育直至長成幼蚓,其基本過程與大多數無脊推動物相似。首先經過卵裂,形成一定數量的細胞,然后再進人囊胚期,開始進行胚層的分化,形成原腸胚。例如赤子愛勝蚓在囊胚形成后,即在 24 小時內細胞數量迅猛增加,以后形成被囊幼蟲,胚胎迅速發(fā)育,并且體軸延山西LED電子顯示屏長。隨著蚓繭的破裂到幼蚓的形成,這是蚯蚓器官發(fā)生的階段。在此階段,各種器官逐漸形成,從而組成各個系統(tǒng),各個系統(tǒng)便構成一個完整的統(tǒng)一新的有機個體。不同的胚層便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系統(tǒng)。一般由外胚層逐漸分化,形成環(huán)肌層、體壁上皮、剛毛囊、腹神經索、腦、感覺器官、口腔、咽、雄性生殖管道的后端及其內壁上皮、前列腺等。由內胚層逐漸溶化和形成消化系統(tǒng);由中胚層逐漸形成縱肌層、體腔上皮、心臟、血管和生殖腺等。當蚯蚓胚胎發(fā)育完成即為蚓繭孵化過程的結束。蚯蚓的胚胎發(fā)育(即蚓繭孵化)所需時間,每個蚓繭孵出的幼蚓數,常隨蚯蚓種類、孵化時的溫度、濕度以及土壤而異,在一般條件下赤子愛勝蚓孵化的時間為17.5周可孵出 1 一 7 條幼蚓,紅色愛勝蚓蚓繭孵化的時間為 17 . 5 周,而背暗異唇蚓需 3 一 19 周時間。此外,蚓繭孵出幼蚓的數量除上述生態(tài)因子外,還與蚓繭的重量和大小有著密切的關系。通常蚓繭較重則孵出的幼蚓較多。
隨著蚯蚓的生長,蚯蚓的體重和體積也逐漸增加。當環(huán)帶出現,則標志著性已成熟,隨著時間的推移,蚯蚓的環(huán)帶則消失,標志著蚯蚓衰老的開始。在此階段里蚯蚓的體重增加不多,但繁殖能力較強。蚯蚓在死亡之前最后的時期體重逐漸下降。一般在整個秋季和春季,而在冬季和夏季體重增加較少,有的甚至體重下降。如普通環(huán)毛蚓生長 3 年以后平均體重開始下降。
當蚯蚓處于不利生括環(huán)境和不利時期時,一般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: ① 休眠。斷蚓對不利條件很敏感,一旦條件變好后又可立即活躍起來。 ② 偶然滯育。由子不利環(huán)境條件引起,當危險時期尚未解除之前,這種現象不會結束。 ③ 專性滯育。這發(fā)生在一年中的一定時間或某些時間里,它不依賴于當時的環(huán)境條件,經常對環(huán)境改變的某種結果或一些內在機制起反應。蚯蚓的生長發(fā)育與溫度、濕度以及所供給的食物豐富多寡等生態(tài)因子有著密切的關系。例如淡紅枝蚓,分別在 9 ℃ 和 18 ℃ 的溫度下飼養(yǎng),則要到 100 多天后才先后達到性成熟。在性成熟以前體重成倍增長,性成熟后在 300 一 400 天其環(huán)帶消失前,體重幾乎不增長,當環(huán)帶消失,則體重逐漸減輕,到 550 一 600 天蚯蚓趨于死亡。如果在 9 ℃ 溫度下養(yǎng)殖的淡紅枝蚓,性成熟、環(huán)帶消失更晚,其壽命更長。
在養(yǎng)殖蚯蚓過程中,必須隨時測定幼蚓體重的增長速率,以便與通常養(yǎng)殖標準進行對照,比較分析,這樣可以及時發(fā)現問題,及時處理,以避免損失。逐日認真記錄養(yǎng)殖蚯蚓情況,分析比較幼蚓生長的狀況,及時總結養(yǎng)殖經驗,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蚯寧波地圖蚓體重增長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下列三種:
純增重=T2— Tl 平均日增重=T2一 Tl / S 相對增重=T2一 Tl / T2 X100 %
Tl 代表初始體重;T2代表終末體重; S 代表日齡。純增重及平均增重稱為絕對增重。但這兩種指標有其缺陷,即未考慮到蚯蚓原有體重和增重之間的關系,而相對增重則避免了此缺點。
蚯蚓生長發(fā)育時間的長短也往往因種類而異。例如在相同的條件下,赤子愛勝蚓、紅色愛勝蚓、背暗異唇蚓三種蚯蚓的生長期均為 55 周時間,紅正蚓為 3 7周,栗色正蚓為 24 周,綠色異唇蚓為 36 周,長異唇姍為 50 周,枝蚓為 30 周。
在自然界里,處在同一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中的蚯蚓,其不同發(fā)育階段的組成,往往隨著季節(jié)的不同而變化 。一般由于冬季氣溫較低,秋末所產的蚯蚓常來不及孵化,所以在冬季蚓繭的數量較大,到了春季所產的新的蚓繭孵化后,夏季的幼蚓在組成比例上占絕對優(yōu)勢。此外,具有環(huán)帶的成蚓,在夏、冬季節(jié)里占個體數的 1 % , 4 月份占 6 % , 10 月份占 3 %。又如湖北環(huán)毛蚓,其種群體重組成也常隨季節(jié)而變化:在春季成蚓較多,產卵后死亡;到 6 月份,因蚓繭大量孵化成幼蚓,其數量大增,到了秋季則幼蚓數量又逐漸減少,而體重較大的成蚓數量則漸增。即使同種的蚯蚓,其幼蚓、成蚓和蚓繭的數量和組成也因季節(jié)而變化,并且也影響蚯蚓的性成熟時間和身體的豐滿程度。例如在自然界生活的一種雙胸蚓,在不同季節(jié)孵出的幼蚓,其豐滿程度也不一樣。秋季孵出的幼蚓,直到第三年的春季才達性成熟,然而春季孵出的幼蚓,在 8 一 9 月間就可達到十分豐滿,并在下一年的春季達到性成熟。夏季孵出的幼蚓,遇上炎熱干旱的不良條件,其生長也十分緩慢,故到第三年的春季才能達到性成熟,生長發(fā)育的時間長達 22 一 26 個月之久。故在野外農田或園田養(yǎng)殖時應注意,盡量能選擇蚓繭大量孵化的時節(jié),這樣能大大縮短養(yǎng)殖周期,以繁殖更多的蚯蚓,獲得更高的產量。